防火玻璃的作用

 

现行法律尚未被修改的,注重对原有法律的解释和适用,赋予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更多裁量权。

大数据可以帮助做信用风险评估,帮助解决风控难的问题。这个政策的好处是立竿见影,中小企业贷款马上就开始增长。

防火玻璃的作用

二是改善科技平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模式,特别是加强对互联网贷款的管理,既要发挥大数据信用风险评估的作用,同时也要防范新的风险的形成与共振。金融行业存在一个二八法则,即金融机构如果能够服务好最大的20%的企业,就能够抓住80%的市场份额。这个问题听起来非常合理,大科技风控模型使用的大数据是在现有经济条件下积累起来的,一旦经济周期发生变化,预测风险的逻辑可能发生变化。缺点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银行的资金配置,原先很多银行没有发放更多的中小企业贷款,要么是不懂得如何做风控,要么是发放贷款无利可图。需要说明的是,大科技风控模型也有其适用范围,对平台上规模小、地理位置偏远的企业的有效性更高。

三是积极整合线下已经存在的诸如税收、社保、司法、水电等数据,实现线上线下数据结合,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信贷。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普惠金融难做。其次,中国海外资产和负债的结构是否合理?数十年来,中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

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在推进本国的金融国际化,包括债券市场国际化,但几乎没有国家把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作为政策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开出了15.42万亿美元的滞留于美国境外的美元借条。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说法,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支付系统(PS)、中央证券存管(CSD)、证券结算系统(SSS)、中央对手方(CCP)、场外交易平台和交易资料储存库(TR)等。第三,中国借贷者同时在多国 (包括在国内)发行用某种外币或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即发行全球债券。

但我感觉讨论中国债券的国际化问题 (不是债市国际化)似应将其纳入一个更为普遍的框架之中。最简单和直观的办法还是历史的和国际的对比。

防火玻璃的作用

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使人民币国际化难以取得理想中的快速进展。如前所述,这种状况恰恰反映了美元的力量和美国的能量。政府的任务是消除市场和政策扭曲,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和地缘政治需要对企业行为加以引导。近年来国际市场已经发生一些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变化。

理论上说,中国借贷者和投资者发行或购买国际债券可以有如下情景: 第一,中国借贷者在境外发行以发行对象国货币计价的债券,即发行外国债券 (如扬基债券、武士债券和猛犬债券等)。如果不能实现经常项目的平衡,中国就不得不持续增持海外资产。二是明确发行审批流程及审核部门分工。三是对募集资金使用的要求更加灵活,允许发行人在 遵守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的条件下汇到境外使用,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可以购汇汇出境外使用。

就债市国际化的方向而言,中国债市的发展应该致力于解决资产下落不明和正净资产、负收益率两大问题,特别是后一个问题。更何况,为吸引外国出口商接受人民币借条,我们还需要给他们提供额外的利益。

防火玻璃的作用

前一个问题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后一个问题主要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包括币种结构)有关。对中国而言,熊猫债可以替代美元债。

这是怎么回事?虽然海外资产的计算要考虑估值效应,但这高达1.8万亿美元的缺口无论如何是无法用估值效应解释的。三是明确发行条件,国际开发机构申请发债需要满足信用资质、境内投资规模、募集资金用途等方面的条件。与此同时,人民币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升值,一些境内企业借入美元债务,近端结汇成人民币,到期购汇还款,获得人民币升值收益。原则上,外债应该用在久期内可能贬值的货币计价。完善中国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按照国际标准为中国的债券市场建章立制,直白地说,实现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要按国际模式和标准建设中国债券市场。由于数十年经常项目逆差的累积,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美国的净海外投资头寸(NIIP)逆差高达15.42万亿美元。

债券国际化应有利于资源配置和国民福祉 本书主张加速债市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根据是,中国的跨境债券交易规模同中国国内债市规模极不匹配。这种渐进性突出体现在国际债券资金跨境流动通道的安排上,而这种安排则是中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渐进性使然。

第一个问题:按定义,给定时期经常项目的累积=该时期海外净资产+价值重估效应。不难看出,作为借贷者,中国发行外国债券 (如在美国发行扬基债券、在日本发行武士债券)、欧洲债券 (如在我国香港发行美元债券,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点心债也属于这一范畴)、全球债券 (如我国内地企业在我国香港发行全球销售的美元债券)。

预祝万泰雷、张琪和陈夙在未来的实际工作和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大成绩。虽然资源配置的改善和国民福利的提高如何衡量依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但资金的跨境流动将导致中国海外净资产的增加,而海外净资产的增加将导致投资收入的增加。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用特别提款权SDR取代美元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易纲行长的这种观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同股票资产相比,债券资产波动较少、风险较小,但收益较低。无疑,本书是中国债市国际化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政府官员、从业人员和经济研究工作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种观点或许是正确的。原则上,在资产方,应该增加人民币计价债券(熊猫债)的占比,降低美元计价债券(美国国债等)的占比。

其二,债券市场本身的国际化,即为方便债券的跨境交易,建立合乎国际规范的债券市场。直觉上,金融的国际化,包括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必能改善中国的资源配置,提高中国的国民福祉。

六是其他事项,包括对账户开立,募集资金的汇兑、划转和使用,以及信息报送等行为进行规范。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美国的净外债已经高达15.42万亿美元,但美国债券收益率依然保持在十分低的水平。

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借贷者发行全球债券、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从境外筹集资金,形成海外债务。总之,债券的发行与购买是个微观经济问题,是企业和金融机构根据各种复杂因素做出的微观决策。在负债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增加美元或其他贬值趋势明显的债券的占比。东道国可能还会以人民币借条投资于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中短期债券。

鉴于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中国降低美元资产占比的步伐应该加快。书中还介绍了为分散风险而设计的基于担保结构、项目生命周期、收益债交易结构、证券交易结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交易结构、债贷基组合融资交易结构的不同金融资产。

互联网支付在债券交易中发挥作用的潜力很大。2014年以来,一批优质非金融企业熊猫债项目在银行间市场落地,熊猫债产品范围涵盖中期票据(MTN)、短期融资券(CP)、超短期融资券(SCP)、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绿色债务融资工具(GN)等,发行期限涵盖75天~10年,发行人行业类型覆盖汽车、环保、消费、能源、芯片制造、电力等。

中国投资者在中国购买外国借贷者发行的全球债券。与欧洲债券不同,全球债券可以用发行地所在国货币计价。

推荐文章